工作之余,本人认真学习了《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》(以下简称《摘编》)。《摘编》内涵丰富,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扶贫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,它是新时代脱贫攻坚事业的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。深入学习《摘编》,不仅是身处扶贫一线干部群众的工作需要,也是我们青年人认识我国脱贫攻坚事业,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,树立人生航向的有效方式。通过学习阅读,受益匪浅,感觉自己在帮扶意识、帮扶方法、帮扶渠道等方面有了新认识。结合帮扶工作经历,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。
一是领悟精准扶贫方略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越走越宽广。习近平总书记将精准扶贫比作“‘绣花’功夫”,“不同的地方、不同的贫困户有不同的扶法”,必须“因人因户施策,对症下药、精准滴灌、靶向治疗,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”。这反映了我们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实事求是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。学习《摘编》,就是要认识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的必然性和有效性,领会精神,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,把对“中国道路”的理解和自信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面。
二是与贫困户的交流沟通要实在。老百姓一般都是以“第一感觉”评判干部是否亲民为民,而“第一感觉”来源于帮扶干部的言行举止。因此,帮扶干部在帮扶时必须要了解帮扶对象的性格、家境等基本情况,然后把自己与帮扶对象换位,以帮扶对象的喜好来确定自己的言行举止。按照常规,要以朴素、简洁为基调,着接地气的装,忌奢华装扮、高高在上;以帮扶对象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,逐渐引入正题,说接地气的话;以“上得厅堂、下得厨房”的心境,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,做接地气的事。让帮扶对象从帮扶干部的言行举止中,切实感受到忠实、诚信、善良、纯朴,千万不能让“印象”疏远了距离、阻断了感情。
三是帮扶工作必须要做扎实。面对联系的帮扶对象,如何把帮扶工作做得扎实,让贫困户心满意足,这是一门值得认真探究的学问。我认为,帮扶干部应当做到“四常”。要常联系。常联系是帮扶工作的基础,“人不走不亲”,“常联系才会出感情”。我们不能局限于上级规定的入户次数,而要把帮扶对象当家人,没事电话常问候,有事现场出分力,共享喜乐,共担忧难,以真心搏取信任。要常倾听。贫困户每户都有一本难念的经,或悲叹家运不幸,或埋怨政策不公。我们在赢得贫困户的信任后,贫困户就会把放在心底里的话向你倾述,这个时候,不管他倾述的有理无理,我们都要学会认真倾听并作好记录,真实掌握贫困户的心理状态和真实情况,切忌在帮扶对象发牢骚怨言时,针锋相对进行争论。要常解释。贫困对象对事物、对政策的了解大多是“看面不看里”,半知半解,这也是他们怨气大的重要原因之一。我们对群众的疑虑或是政策的宣传,不仅要常解释,而且还要采取“举例宣讲”、“充足证据”等群众易于接受、乐于接受的解释方法,理顺群众心气。要常帮助。“细微之处见真情”。作为帮扶干部,不仅要帮助贫困对象选择享受最需要、最适合、最优化的“五个一批”政策外,还要经常关注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,并力所能及的提供一些帮助,小到油盐酱醋、跑腿办事,大到借钱借物、当家作主。办得成的,尽最大力、用最短时间、花最小代价去办,并及时将办理结果告知帮扶对象;办不成的,要把自己办理的过程、遇到的阻力特别是不合规不合法的相关事项向帮扶对象解释清楚。总之,就是要让帮扶对象真切感受到帮扶干部在真帮真扶。